□杨友明
在众多的红色主题文学作品中,有一部长篇小说特别吸引少年儿童。小说2013年第一次出版后,成为多地中小学生暑期必读书物。为满足读者需求,2016年1月,安徽少儿出版社再版发行,2019年第二次印刷,销路依然不错。小说书名为《父与子的1934》,作者是中国作协会员、瑞金本土作家白勺。近日,记者走近白勺,了解《父与子的1934》及其背后的故事。
灵感源于邻居老人的讲述
白勺原名曾睿智,1967年生于瑞金。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苏区时期,瑞金仅24万人口,有11万人参加革命,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小时候,我常常听邻居曾守洲老人讲革命时期儿童团的故事。”白勺说,生长在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到处可见红色旧址,随处可听红色故事。但他发现,瑞金零散的红色故事很多,而反映当地群众支持红军的长篇小说很少,特别是从少年儿童的角度讲述的更是稀有。“我能否写一部关于当地少年参加红军的故事呢?”白勺开始着手构思。
写作机缘在2012年底到来。那一年,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安徽少儿出版社精心策划,重磅推出反映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活动的“红色中国”长篇小说系列丛书,在全国遴选9位作家创作,白勺入选。接到约稿,白勺立即决定,写一部红色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反复查阅有关党史资料,深入采访身边老人,充分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特别是儿童团、小红军等相关素材。
三次被故事情节感动
反复斟酌之后,白勺把书名确定为《父与子的1934》,以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背景,讲述瑞金苏区一群少年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并在补记中,把瑞金人民对历史的贡献一一呈现。
“整个创作过程,我每天沉浸在作品中,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白勺说,故事中孩子们主动参加赤卫队,踊跃争当红军,运伤员,送弹药,上前线,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他深为感动。“特别是写到其中三个情节,我几乎不能自已。”
白勺所指三个情节,一是主人公石仔为寻找被“抓壮丁”的父亲而加入儿童团、赤卫队,在为红军护送食盐、布匹等军需物资时差点被捕,奉命行事的伪连长(石仔的父亲达奎)听说追捕对象疑似儿子,冒死逼迫手下放弃;二是已成为小红军的石仔,在向前线运送弹药返回途中遭遇伏击,小伙伴东海为救石仔中弹身亡,石仔悲痛欲绝;三是石仔和达奎在一场恶战中意外相见,危急时刻达奎为儿子挡住白军的子弹,自己被打成了“筛子”。
“父子情深,兄弟情深,都无奈残酷的战争。”白勺说,作品完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要静下来他就会想起故事中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些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先辈们。
淘出来的一粒金子
2013年,《父与子的1934》正式出版。小说出版后,各大网站上架热销,并成为学生暑期必读书籍。媒体纷纷评论,该小说“新角度新内容新写法,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倡导对伟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追求和坚守,深深启迪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无论是就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而言,这部书和任何纯粹的儿童文学相比,都是毫不逊色的佳作。”
“作者成功塑造了苏区少年的成长群像,小主人公石仔在特殊背景下,不断经历死亡,廖掌柜、东海、顺子、父亲、小慧等一个个亲人或伙伴的先后离去,让他的少年心灵尝到情谊之甜、战争之难、责任之重,使我们不自觉地窥视到红色历史的壮阔与微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协副主席范剑鸣说。
“瑞金特殊的革命历史地位、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是诸多作家心中一座写之不完的文学富矿。《父与子的1934》就是从这座矿藏里淘出来的一粒金子。”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布衣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