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宣 记者 曾艳华 整理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兴国山歌从苏区时期流传至今。它让人们一听到这首歌就想起当年苏区干部穿草鞋、提灯笼、背干粮、走山路、访贫问苦的身影。那么,这首山歌是谁最先唱出来,又是怎样流传开来的呢?
来龙去脉
1933年1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的陪同下,率领中央政府检查团来到了兴国县的“模范乡”——长冈乡。在长冈乡,毛泽东和调査团的同志们脚穿草鞋分头访问群众,帮助群众挖番薯、刨花生、种油菜。
一天,在从群塘赶往火叉塘的路上,遇到了红军家属刘长秀。毛泽东不认得她,她也不知眼前的干部就是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大表嫂,去哪里呀,家中有几个人吃饭?”刘长秀照实而说:“我丈夫当红军去了,大儿子也当红军去了。家中还有一女一小崽。春上,家中无米,乡政府便从公略县送米来接济我家。早几日,女儿生疖子,乡苏卫生员便送药上门。唉,共产党真是好,什么事情都替我想到了……”接着,毛泽东又来到贫农马荣海家。马荣海老人的房子不慎失火烧了一间半,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立即发动互济会救济他,帮工募料,帮他重盖了新房。
毛泽东了解到,长冈乡的干部确实值得尊敬。他们长年累月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自带饭包去办公,风里来雨里去,奔波、深入到群众之中。他们时时处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长冈乡的干部不仅以身作则,还严于律己,提出了出名的“十带头”“四模范”,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在乡苏干部帮马荣海老人盖房的时候,人们又一次目睹乡苏干部的模范行动,有人情不自禁地唱出了一首赞扬苏维埃干部的山歌。后来塘石村女党员钟银凤整理编写了这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并且教群众演唱。
1950年春,塘石乡被列为兴国县第一个土改工作试点乡,南下干部魏久明派到塘石搞土改工作。有一天,红军烈属王月香在田间劳动时,唱起了这首山歌,魏久明非常惊奇,悄悄记录下来,并把这首山歌及其来历和意义写成文章给《江西日报》投稿。这首山歌发表后,迅速流传。
20世纪70年代,江西省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罗德成在南昌首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获得广大观众欢迎。他接着又与女歌唱家马孟丹用男女声对唱形式演唱《苏区干部好作风》,给广大观众留下声情并茂、乡土味十足的深刻印象。在1985年江西音乐节上,罗德成又演唱了这首歌,获得一等奖。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代代相传
这是一首普通的兴国山歌,也是一首传唱了80多年的红色歌谣。它所歌颂的苏区干部和苏区干部作风令人赞叹,令人向往;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给人启迪,同时也令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唐时起,宋时兴”。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显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兴国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一泻千里。
兴国山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年的苏区根据地,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兴国山歌处处响起,时时被唱,对扩大红军、鼓舞士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流传着“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
兴国山歌很有特色,很多都是老百姓即兴创作的,题材取自于生活,也体现了兴国独特的客家文化。据了解,1996年,文化部将兴国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2010年,兴国山歌艺术节活动被评为江西唯一“全省首届群文品牌”,同时被文化部评选为群文类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几十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一直广为传唱,歌词里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模范形象,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