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艳华 整理
优秀的音乐不只是一首歌,每首歌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它的魅力永远不会在记忆中褪色。
《十送红军》是一首著名的红色歌曲,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歌词荡气回肠,曲调委婉,充满留恋、期盼、祝福之情,十分感人。2001年,电视剧《长征》播出时,以这首歌作为片尾曲,很快就红遍全国。
采风触发创作灵感
1960年10月21日,为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歌舞剧,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把时任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叫到办公室说,通过多唱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历程,这既可发扬传统,又能激励斗志。
接到任务后,牛畅定下创作方案并获刘亚楼同意,空政文工团马上派出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等词曲作家,到革命老区湘赣两省搜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文工团拿出了4万余字的剧本,剧本分9场16景,共计19个组舞、46首歌曲。
在所有歌曲中,唯有《十送红军》是新编的。因为在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担任文学编辑的张士燮觉得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时那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样也可从情节结构上同第三场反“围剿”的戏衔接起来。随即,他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歌词综合起来,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完了十送。
作曲家朱正本拿到歌词后,心情激荡,想起了赣南采茶戏《长歌》曲调,以及江西作曲家王庸在井冈山根据赣南民歌改编的《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调,其中这些送别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从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谱写出了婉转优美的旋律。
曲调源自赣南民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工农红军经常需要奔赴前线,老百姓们也发自内心地送别红军,因此酝酿出了许多红色歌曲曲调,这些歌曲不仅数量多,也十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
关于《十送红军》曲调的源头,音乐界公认是来自赣南客家民歌。就连该首歌的编曲朱正本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正式说明了《十送红军》旋律源自他在江西采风时得来的赣南采茶戏民歌《长歌》,又叫《送郎调》。
《送郎调》中的情景是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触景生情,如泣如诉,悲切哀婉,欲言又止。这优美凄凉的旋律,不仅曲谱和《十送红军》相差甚微,就连句式、助词的运用都一样,最后通过置换新词,成为《十送红军》赣南女子为形象代表的赣南民众对红军的依依不舍。
时任赣南采茶歌舞团二级演奏员的王爱生专门对《送郎调》和《十送红军》的曲调做过比较研究,他在200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曲调在我们赣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有很多名称,以前叫十二送妹、十二送哥、十送哥、十劝郎、十送郎。整个《十送红军》的曲调,可以说就是赣南采茶戏。从头至尾一共有76小节,28小节以前基本上就是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牌《送郎调》的沿用,只有几个音符不同,就像衬词‘里格’‘介支个’,基本上位置节拍都没有变。28小节以后是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的另外一个曲调,叫‘摇篮花开’。33小节开始,山上(里格)苞谷,(介支个)金灿灿,在采茶戏里也可以找到出处,它是一个叫数板的曲子,所以我说它是剪辑过来的。”
在婉转中传递力量
艺术源自生活。一首歌曲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
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正是特定时代和背景的产物,作为一首以民歌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的革命歌曲,《十送红军》的曲调婉转柔美,歌词朴实。歌曲的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从而使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歌曲以叙事为主,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使得各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 更臻醇厚。红色岁月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那些经典旋律依然留驻。《十送红军》作为一首革命歌曲的创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也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正如当时上海《解放日报》的评论文章所指那样:“《十送红军》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真是语短情长,依依难舍,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对红军战士早日胜利转回家乡的坚定信念。”